查看原文
其他

一座木塔何以伫立近千年?

王南 读库小报 2020-10-28


近期,有一则令人揪心的新闻应县木塔由于年代久远和修缮不当,已经严重变形倾斜,而修缮方案却“难产”近30年。


应县木塔已伫立九百余载,梁思成先生称之为“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”,可谓木构建筑的技术奇迹。


1933年,营造学社对应县木塔进行考察。木塔虽然声名远播,但学社的古建筑调查此前已经历过太多盛名之下、其实难副的情况,由于当时去应县的路途不好走,梁思成担心好不容易去了,见到的只是一座晚近的遗物,因此别出心裁地给应县邮局寄去一封信,信封上写“应县最大的照相馆收”,信封中附有一元钱,请照相馆拍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寄回来。


不久后,梁思成真的收到了应县“最大的照相馆”(其实是唯一的照相馆)寄来的照片,他仔细端详,兴奋不已,因为照片中俨然是一座极古老的木构佛塔,学社一行立即奔赴应县。




01

九百余载,无与伦比


应县木塔全名“佛宫寺释迦塔”,建于辽清宁二年(1056年)。佛宫寺位于应县老城北部偏西,木塔外观八角五层,高高凌驾于县城之上,犹如鹤立鸡群。梁思成、刘敦桢、莫宗江一行1933年初来乍到时,立即为之深深震撼:


在桑干河平原上,距应县三四十里,即可遥见木塔。我们所得塔第一个印象,是在一个九月中旬的下午;先在二十余里外,隐约见塔屹立。到夕阳西斜时,距城约十二三里,塔身反映成金黄色,衬着深紫的远山,灿烂闪烁着。


暮色苍茫时,距城五六里,已不见远山,而木塔伟大的轮廓由四面平凡的低矮中突兀矗立;塔顶放出微光一点。我们到城下时,塔影便消失在迎面城墙黑影的背后。


翌晨,在光耀的晨光里,天是蓝得一片云都没有,由庭院中可以望见屹立的塔身上段。塔身的木构架,油饰全脱落,显出纯润的古檀香色;构架间的灰墙,反映着带红色的晨曦;而塔顶上的铁刹,更不住的闪烁,庄严美丽,无与伦比。


应县木塔远眺。图片来源:《应县木塔》(陈明达著,后同)


佛宫寺保留了古老的以塔为中心的布局模式:塔前有山门、钟鼓二楼、东西配殿,塔后有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、钟亭、鼓亭,形成一个位居高台之上的独立院落。可惜除了木塔,其余附属建筑均为清代遗存或近世重建,远不能与木塔相称。文献记载塔后原有九间大殿,学者推测今后部高台即原本九间大殿的台基,原大雄宝殿的规模应接近义县奉国寺大殿。我们不妨闭目想象,应县木塔与奉国寺大殿前后对峙的伟观,即佛宫寺原本震撼人心之气魄。


应县木塔正立面渲染图。图片来源:《梁思成〈图像中国建筑史〉手绘图》


应县木塔现状。辛惠园 摄


塔平面为八角形,每面三开间,高五层,首层带副阶一周,故外观共出檐六重。首层以上,每层皆有平坐、屋身及屋檐,且逐层缩进,顶层覆以八角攒尖屋顶,上立高十一点七七米(合辽代四丈)的铁刹,刹顶有八道铁索与各屋角相连,防止塔刹被大风吹倒。


全塔立于四点四米高的双重石基之上,南面上层月台南壁嵌云母石两片,刻后世重修碑记;下层南壁正中嵌八角形石并刻八卦图案。台基各角仍存有石雕角兽,造型生动。阶基石皆略经砍斫而已,其粗粝朴拙的形态,倒是极好地呼应了木塔雄浑的造型。


应县木塔台基角兽。图片来源:《应县木塔》


塔通高六十七点三一米,底层(不含副阶)周长七十八点五米,比例极为粗壮,加上全身木结构油饰褪尽,更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赳赳武夫——古人评点杭州古塔时,曾云雷峰塔如老翁,保俶塔如少女,而六和塔如将军——如此看来,应县木塔则俨然契丹武将也,十足《天龙八部》中萧峰的豪迈气概。


塔各层挂有匾额共六十余方,仿佛这位将军身上的勋章。其中,顶层的“峻极神工”匾额为明永乐帝朱棣亲书;第四层“天下奇观”匾额为明武宗书。第三层南面正中竖匾书“释迦塔”三个大字,为全塔最古老匾额,乃金明昌六年(1195 年)旧物。


应县木塔“峻极神工”、“天下奇观”及“释迦塔”匾额。辛惠园 摄


这座屹立近千年的高塔,采取现代高层建筑惯用的“筒中筒”结构形式。平面设内、外柱各一周,外柱二十四根,内柱八根,木塔全部重量均由各层的三十二根立柱承担,并自上而下依次传递至地基。


木塔外观五层,实际内部每两层之间有一暗层,位于平坐和腰檐之后。其中,各层的内圈立柱层层垒叠,由底部直抵顶端,上层柱身通过榫卯“插入”下层的斗栱铺作之中,《营造法式》称之为“插柱造”;外圈柱则自下而上层层缩进(每层缩进约三十多厘米),上层平坐柱骑在下层的横梁之上,类似《营造法式》所载“缠柱造”。


在外观上,外柱缩进构成塔身层层缩小的效果,既予人稳定的印象,还能因为透视错觉的原因无形中增加塔的高度感。每层的外柱一周和内柱一周均通过柱头的阑额、内额、普拍枋等水平构件加以联络,各自形成一个整体;而内外两圈立柱又通过斗栱铺作层和梁枋相互勾连,构成更加强有力的大整体。


应县木塔铺作层及暗层结构示意图。图片来源:《应县木塔》


应县木塔主层斗栱(下)与暗层类似桁架的结构(上)。辛惠园 摄


在外观看不见的暗层中,甚至加入大量斜木(称“斜戗”),形成类似现代木桁架的加固结构(独乐寺观音阁暗层中亦同)。此外,各层立柱旁还常有辅柱用以加固主柱。整个木塔内九外五的木构架,即通过层层的内外柱、额、枋、斗栱铺作、梁栿等等,辅以暗层中的桁架结构,构成九百余载牢不可破的成功结构体系。



02

斗栱交响,气象万千


如果说应县木塔是一曲木结构的华丽交响乐,那么木塔的斗栱就是这曲交响乐的华彩乐段。


木塔斗栱平均用材介于《营造法式》的一等材和二等材之间,因地位和功用不同,全塔共计五十四种之多,包括柱头铺作十种、补间铺作二十九种和转角铺作十五种;排除少量差别不大的铺作,也有三十六种不同类型,为中国现存古建筑斗栱类型之最。


首先,从各层铺作的规模等级来看:副阶用五铺作,第一、二层檐用七铺作,第三、四、五层檐分别用六、五、四铺作,越往上铺作层数越少。这样的设计与外柱层层收进的意图类似,可以降低每一层的铺作高度和出檐远度,强化逐层收进的效果。与此对应,二、三、四层平坐用六铺作,第五层平坐用五铺作。铺作的逐层缩减是应县木塔斗栱类型众多的根本原因。


应县木塔二层柱头铺作为七铺双杪双下昂。辛惠园 摄


设计如此组合丰富、变化多端的斗栱,当然也有古代匠人“炫技”的成分。斗栱一方面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模数化设计中关键的一环;制作复杂绚丽的斗栱,也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营造技术和装饰艺术的重要方面。


应县木塔斗栱仰视。辛惠园 摄


站在应县木塔脚下翘首仰望,满目皆是层层叠叠、密密麻麻的斗栱,当真是千栌赫奕、万栱崚层,悬栌骈凑、云薄万栱之气象。


现代建筑中有一流派称作“高技派”,以展现卓越的结构、构造技术工艺之美为其基本特征,代表作如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等。实际上,斗栱正是古代木结构建筑中高技派美学的典型代表,一如现代高技派建筑中令人目眩的钢结构节点,令观者觉得不可思议、神乎其技,这正是掌握高超技术的匠人或者建筑师最希望达到的效果。


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错综复杂的钢结构节点。袁牧 摄


木塔中这万千斗栱,除了基本的承重、构造和美学作用之外,对于木塔的抗震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正如《中国古代建筑史·第三卷:宋、辽、金、西夏建筑》一书所言:


由于斗栱系统本身是由若干小木料榫接在一起,出现了许多小型的悬臂梁,它们对于调整倾角、平衡弯矩起着重要的作用,因此在受到地震、炮击后,它们成为一种阻尼装置,通过斗栱榫卯间的摩擦、错位,可以消耗掉外来的巨大能量,因此使整个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、抗冲击性能。


木塔的造型特色之一,是各层皆有基座(或台基或平坐)、屋身(含立柱和斗栱铺作)、腰檐(或屋顶)三段。梁思成在《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》一文中,将其与西方的“叠柱式”进行了类比,这实际上是此前将斗栱“材分制”与西方古典“柱式”相类比的进一步引申。“叠柱式”最著名的实例是古罗马大角斗场,立面分作四层,自下而上分别用多立克柱式、爱奥尼柱式、科林斯柱式和混合柱式,每层各自独立又共同构筑立面整体,形成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外观。


四层叠柱式的罗马大角斗场外立面。王南 摄


木塔外柱层层缩进,铺作数逐步递减,构成了自下而上微妙的尺度变换,但又形成和谐的整体,二者的确异曲同工,为东西方古典建筑处理多层或高层建筑的常用手法。相比之下,现代多层、高层建筑中常见的一成不变“标准层”就显得单调乏味,由此形成的方盒子造型亦常常为人诟病。



03

东方奇迹,亟待修复


塔内部九层,包括四个暗层和五个主楼层。


首层内外柱均被厚达两米多的实墙包裹,内壁包围的八角形空间十分高峻,中央伫立一尊高约十一米的坐佛,为全塔最巨,佛像上部有斗八藻井,更增像之庄严。此层还极为难得地保留了大批壁画(估计因为光线幽暗,保存状况较佳),其中南面门廊左右两壁及内壁靠近入口处左右两壁绘四天王,内部二天王姿态生动、衣褶流畅,为金元间遗物。内壁还有六面绘有充满全壁的六尊释迦趺座像,上部更有飞仙之属。


应县木塔一层大楼。图片来源:《应县木塔》


经由内、外墙之间狭窄幽暗的廊道、楼梯,一路上至二层,光线骤然明亮起来。内槽中央设方形坛座,上为一佛、二协侍菩萨及文殊、普贤坐像。此层诸像受后世改动极大,效果欠佳。


第三层坛座变为八角形,上设四方佛,分别面对东、南、西、北。


应县木塔一层天王壁画两幅(辽金时期)。图片来源:《山西寺观壁画》


第四层为各层塑像布局中最富戏剧性者。坛座为长方形,上设一佛、二弟子及文殊、普贤,二菩萨各骑狮、象,且狮、象均为立像,做迈步行进状,极具动感。原有狮奴、象奴、童子之类,极生动,与佛、菩萨之静穆成为绝妙的对照。


应县木塔二层塑像俯视。图片来源:《应县木塔》


第五层佛坛为方形,布局最为齐整,上设一佛八菩萨,八菩萨呈八角形环列于佛像周围,佛像上方罩斗八藻井,全塔仅首层与顶层设平棊与藻井。


各层佛像或多或少经后世修补妆銮,许多失去原状。唯首层大佛及佛座各角力士、第四层普贤菩萨及狮、象保留辽代作风最足。


所谓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,顶层为整个空间序列的高潮。成千上万只燕子(当地人称为麻燕)在殿内、檐下、走廊间盘旋啼鸣——这些飞鸟仿佛将这座巨大的木构建筑当成了一株参天大树,争相在那千百朵斗栱铺作的缝隙中寻觅筑巢佳处。在这百鸟齐鸣的热烈气氛之中,观众可以信步于平坐之上,绕塔一周,又或者凭栏远眺,眼前景色终不负朝拜登临之辛劳。梁思成曾写道:


直登顶层,扶栏俯瞰,全城在望,城北一片平原,桑干逶迤;城南为翠微、雁门诸山,长城及雁门关所在,气象至为雄伟。


通常游人至此,旅程即告结束。但测绘木塔的梁思成、莫宗江,在完成顶层的测量任务后,却开启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。据莫宗江回忆:


应县的木塔外观五层,还有四层暗层,事实上是九层重叠、具有独立梁柱的结构。我们硬是一层一层,一根柱、一檩梁、一个斗栱一个斗栱地测。最后把几千根的梁架斗栱都测完了,但塔刹还无法测。当我们上到塔顶时已感到呼呼的大风仿佛要把人刮下去,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,唯一的办法是攀住塔刹下垂的铁链上去,但是这九百年前的铁链,谁知道它是否已锈蚀断裂,令人望而生畏。但梁先生硬是双脚悬空地攀了上去。我们也就跟了上去,这样才把塔刹测了下来。


塔刹上本来有八根铁链联系屋顶八角,梁、莫测绘木塔时已“徒然垂下”,二人遂得以抓住铁链、双脚悬空向上攀援,其惊险程度可想而知,一个失手就下黄泉了。正是凭着这样献身科学的精神,二人得以探明塔刹复杂的构造。


1933年梁思成拍摄的应县木塔塔刹照片(照片中可见梁、莫藉以攀爬的铁链,下方为莫宗江)。供图: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


木塔从地面至刹顶总高六十七点三一米,在它所处的年代,远远超过辽和北宋以外世界其他地方的建筑——其时欧洲刚刚兴起罗曼式建筑,但尚未形成后世哥特式教堂高耸入云的钟塔。正如 1890 年建成的德国乌尔姆大教堂钟塔(高一百六十一点六米)是哥特石结构的顶峰,1889年巴黎世博会落成的埃菲尔铁塔(高三百二十四米)是工业时代钢铁结构的华丽乐章,1056 年拔地而起的应县木塔则是木结构的史诗。这三座高塔虽然年代、材料、结构类型与造型风格均截然不同,然而有一点是共同的——在各自所属的材料、结构领域里,都达到了人类工程技术的顶峰。


世界最高的木塔、石塔和铁塔。

左:中国应县木塔。供图: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

中:德国乌尔姆大教堂钟塔。王南 摄
右: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。袁牧 摄


据历史记载,应县木塔九百余载经历多次强烈大地震,1926 年更在军阀混战中遭到炮击,塔身中弹两百余发;1976 年 7 月 28 日唐山大地震,应县影响烈度在四度左右,塔上风铎大响约一分钟,塔无损坏。斯塔历经各种天灾人祸,一路留存至今,实属不易。目前,木塔已严重歪斜,并禁止游人攀登。让我们期待当代的建筑家们能设计出一个巧妙而稳妥的技术方案,来对这座无价瑰宝进行“扶正”修复,令其可以再度跨越千年。


(本文选自《营造天书》有删节)


本文作者:王南
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

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↓ 

王南“建筑史诗”系列十册套装


👇点击 阅读原文 入手“建筑史诗”系列十册套装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